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6月27日报道 王莽篡位后刘氏皇族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迁往了何地?邛崃为什么会有樊哙墓?日前,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对邛崃市樊哙村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众多重量级文物,其中出土的一副银质子母印初步判断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定敷侯刘越私印。随着这些考古的新发现,众多的谜团正慢慢解开。
邛崃樊哙村墓地发掘远景
▲樊哙村汉墓群“皇坟”点群航拍图
邛崃市樊哙村发现刘邦后人家族墓
为配合融捷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园项目建设,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会同邛崃市文物管理局于2017年6月初对项目施工范围进行考古勘探,确定樊哙村古墓群四处。
“去年7月至今年6月,考古队对四处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古墓葬近30座、窑址4座。”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邛崃市樊哙村汉墓群现场负责人龚扬民告诉记者,四处古墓群相邻分布,当地分别称高山墩、古坟园一号点、古坟园二号点及“皇坟”。
据介绍,各墓群原为浅丘台地,大约在西汉中期,因古人丧葬活动,在其上形成土坑墓。西汉晚期,古人在台地边缘区域修建窑址,烧窑活动形成不连续的西汉晚期文化层。至新莽时期,古人在当时的地表营建部分砖室墓。至东汉中晚期,古人先用青膏泥将地表大致垫平形成基础层,并在其上夯筑近方形台地,在台地上营建高规格砖室墓,并在下葬后封土。
“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的四个墓群,也有可能是四个不同家族的墓,”龚扬民说,可以确定的是‘皇坟’为刘氏皇族后人的家族墓。
据介绍,墓葬群主要包括汉代土坑墓和汉代砖室墓,另有少量唐宋砖室墓。其中汉代土坑墓有2座,都是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约3、宽约1.5、高约0.6米。坑墓里的人骨已严重腐朽,仅见朽痕和数粒牙齿,据残痕判断,应为仰身直肢葬。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时代为西汉中期。
樊哙村墓群土坑墓出土器物
汉代砖室墓共20余座,多为带斜坡墓道长方形砖室墓。墓道位于墓圹前端正中,平面呈长方形,残长约2、宽约1.08、残深0.8米。墓室多贴土圹修筑,平面呈长方形。直墙多用长方形砖错缝顺砌,墓底用长方形砖纵向错缝平铺,墓顶用楔形砖起券,排水沟位于墓室前方,长9.8米,宽0.5米,深约0.3米,两侧用长方形花纹砖作为边框,内部放置砾石,其上盖有楔形花纹砖。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判断时代为新莽至东汉中期。
出土四川首套银质子母印 为西汉定敷侯刘越私印
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出土的文物里面有缸、甑、罐、钵、盆、器等陶器和斧、削、刀、锸等铁器,此外还有不少铜件和银器。其中“皇坟”汉墓群出土银质印章套印一副(又称子母印),初步判断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定敷侯刘越私印。
“这是四川出土的首套银质子母印。”据龚扬民介绍,该子母印,母印为麒麟钮,高约3厘米,麒麟立姿,昂首张嘴,胡须垂胸,肩生双翼。印面略呈方形,边长约2厘米,周边带框栏,内阴刻缪篆“刘越”二字。子印拱形钮略残,高约1.5厘米,印面略呈方形,边长约1厘米,阴刻缪篆“子仲”二字。
银质子母印
“汉代出土套印较为稀少。”龚扬民介绍说,乌鲁木齐福泉山出土虎钮铜套印1副、洛阳西郊3091号汉墓出土狮钮铜套印1副,皆为私印,母印刻名,子印刻字。据此判断,皇坟出土的套印也是私印,印主人名刘越,字子仲。“汉代出土私印较多,材质和钮制丰富,然而能使用昂贵材质的私印,印主人身份一般较高。加上印主人刘越字子仲,可能因其为家中次子,这恰与西汉定敷侯刘越为齐孝王次子相符。因此,可初步判断,皇坟出土银质麒麟钮套印为西汉定敷侯刘越私印。”
《汉旧仪》载汉代官印制度道:诸侯王印,黄金橐驼钮,文曰玺,赤地绶。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印。丞相、大将军、黄金银龟钮,文曰章。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钮,文曰章。御史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章。两百石以上皆为通官印。“可见用银质官印匹配的是二千石以上身份的王侯或官员,私印与官印制度虽不能完全等同,但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据《汉书·王子侯表》中记载,刘越为齐孝王次子,武帝元朔四年与其他六兄弟同时封侯,该支嗣爵者有思侯德、宪侯福、共侯汤、定侯乘,王莽篡位后绝。“西汉武帝时期的定敷侯私印出土于成都邛崃,可能因为刘越为该支第一代侯,其私印代代相传,王莽篡位后该支避祸迁徙于富足的临邛郡,该印于东汉中晚期随葬于其后代墓葬中。因该墓群墓主人为汉刘氏皇家血脉,当地人称其为‘皇坟’也基本符合事实。”龚扬民分析说。
▲“皇坟”点M9出土银质麒麟钮套印
画像砖再现汉代人生活乐景 4座汉代窑址极为罕见
除了发现子母印外,此次考古发掘还有一个重大收获,那就是“皇坟”汉墓群为画像砖墓,画像内容再现了汉代人生活场景。墓室两侧壁下部出土完整画像砖15块,画像题材包括车马出行、宴饮、收获、盐井、楼阁等,画像题材排列方式可反映东汉时期宇宙观及生死观,画像内容直接反映汉代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是研究汉代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技术的宝贵考古材料。
而此次考古发掘的4座汉代窑址中3座保存较好,在四川地区汉代窑址中极为罕见。主要位于高山墩的南端,靠近台地边缘。窑址整体南北向分布,由窑室、火膛、工作坑组成。窑址结构完整,窑室、烟道、火膛、工作面等结构具全,是认识和研究汉代制陶业的宝贵材料;3座保存较好的窑址中,2座为西汉窑址,1座为东汉窑址,其发现和科学保护对研究两汉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意义重大。
▲画像砖
汉墓群出土文物充实天府文化内涵 邛崃樊哙村人或大有来头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邛崃市樊哙村汉墓群项目领队刘雨茂介绍说,邛崃市泉水镇樊哙村汉墓群的科学发掘对四川地区汉墓序列的建立和完善、丧葬习俗的深入研究、文化因素融合与变迁的综合考察等方面皆具重要意义。“墓地出土文物200余件,是研究古代四川地区经济、技术及丧葬制度的宝贵材料,进一步丰富了邛崃地区馆藏文物、增加邛崃文化积淀、充实天府文化内涵。”
据刘雨茂介绍,邛崃泉水、羊安一带存大量汉代封土包,部分墓群自西汉早延续至东汉晚期,且出土过铜车马、铜席镇、“大官”铭文漆盘等珍贵文物,可见墓主人身份多十分高贵。本次配合邛崃天府工业园区建设而进行的考古调查中还发现有当地俗称“樊哙墓”、“樊哙庙”等文物点。“这些高等级的墓葬群和当地的俗称出现在邛崃,随着后期发掘或许能够解开王莽篡位后关于刘氏皇族后人迁徙的一些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