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实习记者 龙昱丹)5月31日报道 “立柱信息确认无误,可以开始下一道工序施工。”5月25日,在羊犀立交全互通改造现场,随着管理人员一声令下,羊犀立交全互通改造工程开始了又一根预制立柱的吊装工作。高6米多、重76吨的立柱被重达300吨的履带机缓缓吊起,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这根预制立柱就完美地与地面钢筋合二为一。
立柱装车
每天夜间11点至凌晨5点,此种吊装都会在羊犀立交全互通改造现场上演至少4次。高高的围挡隔绝了工地与道路,在车辆通行量小的夜间,在市民们熟睡的凌晨,大型履吊带就像人的双手将一根根预制立柱缓缓吊起再放置到所属位置,待预制立柱强度上来后,再搭上钢箱梁的桥面,羊犀立交互通改造工程111个预制立柱、1万吨钢箱梁就这样像搭积木般的进行。
降低安全风险、缩短工期、绿色环保、不封交通、质量有保证
1851年伦敦建成水晶宫,采用铁骨架嵌玻璃,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大型装配式建筑;60年代,装配式建筑在英、法、苏联等国得到推广。2017年9月成都羊犀立交互通改造项目开始,成为成都市范围内第一个采用预制装配式桥墩的市政工程。
不同于其他施工工地,在项目现场,记者既没有见到大批量的施工人员、也没有见到混凝土罐车、渣土车,更没有随处可见的建渣和漫天飞扬的尘土,围挡外车来车往,种种场景竟然显得整个施工场地略微有些空荡,“这就是我们装配式建筑的其中的两个优点,绿色环保,节约人员、降低安全风险。”三环路扩能提升六标段项目总工吴金斌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大量的大型机械、且现场不进行水泥搅拌等工作,施工现场粉尘较少,是一个绿色环保的工地。再由于减少了现场的施工环节,现场最重要的工作仅仅是拼装,因此,也进一步减少了施工人员,“传统现浇工艺立柱大约就需要20人左右,而预制装配在整个过程中仅需10人。由于高空作业减少了、施工人员减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整个工程的安全风险。”吴金斌补充到。
谈起装配式建筑的优点,吴金斌显然胸有成竹,在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工作的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到装配式建筑的工程之中,早在上海,其公司就已经完成过高质量的预制拼装工程。“一般而言,我们装配式建筑有五大优点。首先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绿色环保、节约人力。然后就是快速化施工,可缩短施工工期,羊犀立交为例,如果采取传统的现浇工艺,我们一根立柱的施工时间大约为12天左右,而预制装配大概只要0.5天。”
“再然后是工程质量有一个保证,构建都是由后场完成,达到合格标准才能出厂,可以大幅提高工程质量。还有一个就是对交通的影响较小,我们特意选在夜间进行吊装、白天保证道路的一个正常通行,而传统现浇工艺在施工场地要求上更大且对长期占用道路。”据悉,为保证三环路羊犀段的正常通行,施工方特意选在夜间进行桥墩的吊装,尽管如此,一夜时间也能立柱至少4根,高效的拼装使得整个工期至少缩短四分之一。
立柱吊装
巨型“积木”是怎么造出来的?记者探访构件工厂
沿西三环一路向西,距离羊犀立交互通改造工程现场42公里,是成交工业公司崇州生产基地工厂。占地仅30亩的基地,拥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生产流水作业线,单根立柱流水线生产仅需10人操作,每日生产立柱可达4根。
就是这么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场地,为羊犀立交的改造工程提供着重要的桥梁下部结构。
“整个生产流程包括钢筋加工、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脱模养护几大工序。”成交工业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人陈锋向记者介绍,处于流水线开头的是钢筋的半成品加工区域,“通过高精度的钢筋弯曲加工设备,将其加工成我们生产所需的形状,并分类堆放在半成品加工区。”在钢筋半成品加工完成后,迎接它们的就是六个高精度定位的钢筋绑扎胎架,“可根据不同的高度和不同的截面大小进行长宽高三个维度调节定位,完成各类钢筋笼的精准绑扎。”构件结构的钢筋骨架就基本成型了。
钢筋笼绑扎完成后,整个钢筋笼会被吊机吊运至入模区,完成钢筋笼转场。“此时,钢筋笼就会放入我们定制的的钢模具中。”据陈锋介绍,此次使用的钢模具是成都交投建筑工业化公司为羊犀立交改造工程特别定制的,“所有的模具准备工作,从加工到设计交付使用花了4个月时间。在引进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了羊犀立交实际情况,对传统立柱模具进行了改良研发。该项目桥梁设计采用花瓶状的异形立柱,扩大了预制拼装桥梁的墩型选择范围。”陈锋告诉记者,在传统的工艺当中,其实也有钢模具使用,但是其整体性和互拼性并不十分理想。而在拼装工艺中,因为高精度的模具设计,因而不需要做太多的模具,便可以实现模具之间的互拼通用,节段与节段之间拼缝也可以控制在2毫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