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四川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首位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排名第一的成都市经济总量是排名第二的绵阳市的6.7倍。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以占全省17.8%的面积,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贡献了60.6%的经济总量;而“三州”地区占全省面积的60.3%,人口只占8.4%,经济总量占5.3%。发展不充分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排位相对靠后,大而不强。这种情况既是四川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造成的,也是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
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看,当一个地区城镇化率达到50%以后,区域经济的空间形态将逐步迎来由“虹吸集聚”向“辐射扩散”发展的拐点。2017年,四川城镇化率达到50.4%,正处于优化经济地理、重塑区域经济版图的重要机遇期。在这个“窗口期”谋划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要性凸显。
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今年4月,四川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上提出构建“一干多支”发展格局,引起了热烈反响。
6月29日至30日,四川省委召开了十一届三次全会,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决定》《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作出了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部署,目的是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推动高质量发展,整体提升全省综合实力。